了解有关中美洲危地马拉一带的翡翠情况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二十余年前研究翡翠之初就知道中美洲危地马拉出产翡翠,可是这些年来从未曾见过危地马拉翡翠是什么样子,所以一直希望有机会看看中美洲的翡翠。此次美国之行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美洲文化展区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两组古代中美洲翡翠雕刻作品,尽管馆方对于“玉”和“翡翠”还有点不是十分确定,但凭借多年的经验,我可以十分确定其材质就是翡翠。
(图A1)
(图A2)
(图A3)
(图A4)
(图A5)
(图A6)
(图A6文字)
如图,A组的翡翠是在墨西哥发现的公元前10世纪——4世纪的玉雕作品,包括一个翡翠鸭脸饰品(Duck-face)(图A5)、一对圆形饰物(图A2)、一件带孔的方圆状弧形小片(图A4)、一件牛角状带孔玉件(图A1)等。
这几件玉雕作品中的鸭脸饰品(Duck-face)(图A5)颜色呈绿灰色,是这些展品中最为艳丽的一件。其整体呈半透明状,玉质感强,在透射光照射下可呈现较为艳丽的绿色,这样的品质在缅甸翡翠原料中也属于中高档品质。而另外一对圆环状翡翠饰物(图A2),颜色呈灰绿色,局部透明度较好,有绿色条带分布,整件作品工艺精湛,成双成对,工整规矩,抛光良好,反映了中美洲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切割或抛磨工艺,并且在玉件大小及薄厚的掌控上都有良好的控制力。另一件素面方圆状弧形小片(图A4),呈灰绿色,玉质呈半透明状,见色带呈丝状分布。另一件牛角状玉件(图A1),有一规整的空洞,从表面可见空洞呈标准圆柱形,内壁垂直;该作品表面可见明显的斑晶反光面,颜色呈深灰绿色,切磨规整,可见流畅的弧面。
以上几件翡翠的质地总体感觉种、水尚好,虽颜色偏深,但玉质感强,在缅甸翡翠中也属中等水准。通过透射光及反射光可以清晰地看到翡翠的矿物组成结构及翡翠特有的“苍蝇翅”。如果不是注明是危地马拉所产出,有时很难与缅甸所产出的中低档翡翠相区分。这一点也印证了翡翠在不同的产地具有相似或相近的结构及感官特征。
另一件较为大型的翡翠面具(图A6),制作于公元前10世纪至6世纪。整体呈灰黑色,有白色条带分布,雕刻成人面状,五官比例精准,真实生动。其两颊、额头及下巴高度抛光,体现了雕刻师高超娴熟的工艺水准。
B组的几件翡翠多为危地马拉出土,质地不如前面A组,属于种、水较差的一类。这一组分两类,一类是立体雕人物,一类是素面条板状器物。其中,图B1展品为站立人物雕像,其双腿微屈、双手置于颈后,动感强烈,翡翠呈灰黑色,质地较差。图B2展品为坐姿人像,双手撑座、头部前倾,玉质呈灰黑色,透明度差,可见结构较粗,局部可见斑晶反光面。图B3展品为“飞人”造型,人物身后雕有双翼,想象力十足;其质地呈灰色,透明度较好,玉质感强。图B8展品为一对耳饰,外方内圆,雕成花瓣状,颜色呈浅灰绿色,质感粗糙,此件作品明确标识为“危地马拉、玛雅文化”,“公元4世纪-6世纪”,质地为“翡翠”。
(图B1)
(图B2)
(图B3)
(图B4)
(图B5)
(图B7)
(图B8)
(图B8文字)
(图B9)
(图B10)
(图B11)
(图B12)
(图B13)
(图B14)
图B10展品为神兽像,呈灰绿色,玉质感较强,作品雕刻精美,细节部位处理精细,尽显神灵之威严气势;图B11展品为公元6-9世纪玛雅文化的人首坠,呈浅绿色,种水较干,人物面部刻画形象;图B12展品为类似东方“飞天”神造型,附身昂首,飘逸自然。玉质不透明,呈灰色,雕工精美,展现出了当时条件有限情况下的高超玉雕技艺水平;图B13展品为一对摆件,雕刻侧首盘腿席地而坐的神灵,冠饰繁复精美,长珠串耳饰及珠串项链,侧首似与旁人言语,作品展现出立体雕刻的技法,实为惊人。这四件作品均为人物题材的雕件,雕琢细致、生动,可见良好的玉器雕琢工艺。其玉质与缅甸翡翠中种份差、水头短、颗粒粗的浅绿色翡翠相似。这几件翡翠也均标注为“危地马拉、玛雅文化”,“公元5世纪-6世纪”。
纵观这两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危地马拉所产翡翠质地变化较大,按照缅甸翡翠的质量评估标准,这其中既有老种翡翠,又有质地较差的新种翡翠,但无论如何称之为翡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不仅仅是硬玉岩,因为其具有良好的色彩及玉质感,并且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及工艺价值。所以在公元前数世纪里已被中美洲的人类所发现、所利用,成为玛雅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世界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